践行“四力” 与时代同频共振

作者:榆林传媒中心 魏丽娟   发布时间: 2025-06-25 11:12:54.0
     分享到:

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,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。当前,我国有23万多名持证记者。但是,新闻队伍中高素质人才还不多,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,新的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,传媒工作者迫切需要沉下心、俯下身,采写有深度的报道。练好脚力、眼力、脑力、笔力是新闻记者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法宝。

 

一、身心齐入,练就强劲脚力

近几年来,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媒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同时也产生了各种问题:一些记者认为只需要打打电话、发发微信、敲敲键盘就能完成一篇报道,何必大费周折去采访、去深入基层?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,媒体上出现大量雷同稿件、“豆腐块”稿件、材料性稿件,难以令人信服,甚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都难以得到保证,对媒体公信力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。

访是记者工作的重中之重,俗话说“新闻七分靠跑,三分靠写”,新闻报道是否有价值、有力量、有情感,绝大部分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脚步是否走进了群众的心里。

2017年,陕西沿黄公路开通,这条革命老区群众期盼已久的脱贫致富路,对涉及的陕西榆林、延安、渭南等3市12县意义重大。三市报社强强联合,组织开展“穿越秦晋峡谷、探秘黄河文化”党报媒体联合采访活动,并通过新媒体直播和邀请网络“大V”全程跟踪报道。

沿黄公路一带大多都是深度贫困地区,新闻记者吃雨水、住窑洞、睡大炕,挖掘出《明长城脚下的“草根”志愿者》的感人事迹,《等待,只因值得——探秘神木石峁遗址》的文化瑰宝,《峪口:古法造纸的骄傲与苍凉》《清涧石板:昔日踩在脚下今时高挂明堂》等产业兴衰故事,文风朴实、生动活泼,一个月时间里,创作稿件300多篇,拍摄图片近千张,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。

练好脚力是一种工作方法,更是一种工作态度。无论是重大战役报道,还是日常政务报道,新闻记者都应放下架子、俯下身子,拜人民为师、向人民学习,让“在路上”成为常态,这样稿件才能有质感和温度,才能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。

 

二、从小切口入手,练就敏锐眼力

写标题要找到题眼,写新闻要善于发现新闻眼。在基层采访,从那些平凡的工作、平凡的人中找新闻,就需要新闻记者拥有一双独到的慧眼。

榆林市定边县农民石光银、靖边县农民牛玉琴是我国知名的治沙英雄,他们的故事在国内外广泛传播,是记者口中的“老典型”。在众多记者的采访中,榆林传媒中心的记者眼光独到,巧妙抓住石光银治沙展馆的一个小细节,即34年前石光银贴出的治沙“招贤榜”,以此为突破口,撰写稿件《石光银:34年前一张榜,25万亩荒沙被扫光》,文中石光银说:“正是当年这张‘招贤榜',让更多人知道了我要决心治沙的事儿,并选择跟我一起。今天的治沙成果就是我和乡亲们共同努力的功劳。”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,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敢于创新、勇于拼搏的陕北汉子形象。

牛玉琴接受采访时总爱穿一身红衣裳,记者发现后经过询问得知,这身红衣是牛玉琴最正式的服装,穿了16年,于是,记者形成稿件《48元的红衣裳一穿16载11万亩绿森林福泽后代》,这篇不到千字的新闻抓住了“小切口”,找准了人物细节和事件冲突,实现了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,让读者感同身受。

“小切口、大主题”的报道方法适用于典型人物报道、重大主题报道等多种报道形式,往往新闻质量高。新闻记者应善于观察和积累,带着情怀,在千头万绪中找到紧扣主题的突破点,由小故事、小事件入手,抽丝剥茧,最后画龙点睛呈现“大主题”,这样的“中国故事”必定令人回味无穷。

 

三、做强主流舆论报道,练就过硬脑力

新时代下,新闻记者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,社会大众的选择多样,话语权不再被传统媒体掌控。面对新形势,新闻记者应牢牢守护好主流舆论报道这块阵地,开拓脑力,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,当好时代的传播者、记录者、推动者、守望者。

主流舆论报道,如何生动可信起来?新闻记者应关注读者意识。“所谓读者意识,就是读者阅读报纸等读物后的感觉、思维等各种心理的总和,是读者对所阅读物的意见、要求和评价。”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处,摸清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,破除报道模式化、程式化,让群众喜闻乐见、易于接受。

同时应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。主流舆论报道是传统媒体的“强项”,新闻记者应勤于思考、善于思考,少做千篇一律的报道,多做独家报道,“既见人之所见,亦见人之所未见”,练就拨云见日的功夫。

2015年,榆林市子洲县发生冰雹洪灾,一时间谣言四起,不实报道在网络上传播。记者赶赴灾区后,采访了灾民、气象部门、街道办工作人员、救灾队伍、水务、电力等多个部门,经过全面详细了解后,采写出稿件《万众一心抗洪灾——写在子洲“7·18”冰雹洪灾救灾之际》,文章展示了洪灾中邻里互救、社会关注、政府作为的方面,稿件一出便破除了谣言,迅速占领了舆论高地。

当前,人民群众始终对党报、党刊、党台、党网充分信赖,特别是在敏感问题议论纷纷、莫衷一是的时候,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党的新闻媒体讲些什么。因此,新闻记者更应当沿着思想的阶梯,完善知识架构和判断框架,掌握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的本领,勇于改进创新,在主流舆论报道中有一番作为。

 

四、做全媒型记者,练就不凡笔力

现阶段,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偏向于从手机、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,“笔力”不再单单指写作水平,更要求新闻记者有“十八般武艺”,做全媒型记者。

榆林传媒中心由榆林日报社、榆林广播电视台、榆林新闻网3家单位组建成立。近年来,每逢“两会”、煤博会、氢能大会、中国品牌日等重要活动,会推出直播、H5、VR、AI、视频、图集、动画等各类形式作品,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,直播、抖音、微博、公众号、客户端、视频号等传播方式的使用更为广泛、频繁。

为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、海量传播、互动传播的特点,新闻记者应破除贪大求全、面面俱到的思维定式,坚持短实新、反对假长空,多写读者所需的事实。榆林传媒中心首发的《确认过眼神,你是我要抓的人》《问政追踪:遭遇家庭暴力该如何维权》等短视频新闻,简短且信息量大,关注和转载量效果极佳。同时,在传统媒体上,新闻记者应多使用直接引语,以他人之口阐述事实,稿件体现真、平、情、活,见人见事,见思想见精神,增强感染力、吸引力,引导和服务群众,进而统一思想、凝聚共识、汇聚力量。

基层是产生好新闻的“沃土”,新闻记者就是到“沃土”中采摘丰硕果实的人。当前,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,基层新闻记者应当自觉、积极地行动起来,将践行“四力”作为增强本领、提升素养的重要方法,在“走基层、转作风、改文风”活动中实现新作为,牢牢地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扎在基层,以实际行动浇灌出新闻事业的娇媚之花。